上海市亭林中学的办学理念是“理解生命,享受体育,追求卓越”,在该理念的引领下,该校把体育作为学校发展突破口,围绕体育特色课程群建设,提升学校整体课程领导力,努力将学校建设成具有体育特色的普通高中。以下呈现的是该校在体育特色课程群建设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。
【摘 要】本文围绕上海市亭林中学体育特色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,从育人目标、课程框架、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。
我校的办学理念是“理解生命,享受体育,追求卓越”,在该办学理念的引领下,在传承我校办学历史的基础上,我校把体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,初步构建了“享受体育”特色课程群,以此来提升我校整体课程领导力。
在学校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的推进过程中,我校把整体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、拓展型课程和综合型课程三个部分。其中的基础型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基本课程,体育成为和语、数、英同等重要的核心课程。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,我校提出了“在运动中强体、立德、增智、赏美”的育人目标,确定体育特色课程体系要重点培育学生十大素养,即运动技能、运动习惯、身体素质、心理素质、体育知识、体育欣赏、拼搏精神、规范意识、坚毅品质和勤勉耐劳。
我校按照“国家课程校本化,校本课程特色化”的思路,遵循“基础课程渗透特色,特色课程三类统整,课程设置多元可选,课程对象专普兼顾”的原则,努力将特色课程与整体课程相结合。依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“在运动中强体、立德、增智、赏美”的育人目标,从“健身”发展、“修身”发展、“砺身”发展三个维度,初步构建以“享受体育”为核心的亭林中学体育特色课程群。
我校体育特色课程是我校课程的一个单位,其他课程与它有上下位的关系,相互之间必须有呼应。基于我校总体课程框架,我校不断完善和丰富体育特色课程群,形成“能进能出,能分能合”的课程模块,惠及全体学生又重视体育特长生,力图以体育引领德、智、美与个性的和谐发展。
我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树立这样一个核心观念:体育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把我校建设成体育校,而是基于普通高中生源的现状,以体育为突破口实现全面育人。在实施的过程中,我们遵循“三类课程融合、文化建设并行、专业机构支持、社会资源利用”的实施策略,多向发力,使特色课程建设扎实有序地得到推进。
我校是上海市首批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校,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,通过体育专项化教学,让学生熟练掌握1~2项体育运动技能。在高一、高二年级,我校开设田径、篮球、足球、健美操、乒乓球等项目供全体学生选择,专项选择突出三大球项目。我校将足球作为重点发展项目,通过专项课实现了普及化教学与拔尖性训练的整合。在长期专项化教学的基础上,我校围绕区级课题“体育专项课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”,对基于生本与校情的体育专项课教学目标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系统研究,并以此为基础,初步编写了一系列校本教材。
我校注重核心课程的身体素质练习,除每周一节的身体素质训练课外,在专项化教学的过程中,强调学生体能的训练。我校以“出汗量”为目标强化专项课的身体素质练习,体育组积极探索基于专项教学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,形成了“30+50”的专项课结构。此外,我校还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要内容进行大课间活动,建立了系统的身体素质练习目标与方法,并采取分层分类、倡导竞争的方式,训练学生体能。
我校通过建立体育班与运动队的组织方式,对特长生进行有效管理与系统训练。目前,我校体育特长生约占学生总数的七分之一,每周训练三次,每次训练两小时左右。训练采取双教练制度,主教练抓技术训练,助理教练抓学生管理。我校通过开设夏令营、冬令营为体育特长生假期训练、文化学习提供保障。夏令营、冬令营采取全封闭全天候管理方式,集中三个年级的体育生,上午进行文化学习与身体素质训练,下午进行文化学习与分层专项训练,晚上开展文化娱乐活动。
我校以“日日有活动,周周有比赛”为目标创设了分类分层的体育赛事活动平台,扩大学生参与面。在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,非体育特长生日益发挥更大作用,体现了特色课程对支持普通学生发展的成果。
体育与其他基础课程融合是我校特色课程凸显面向普通学生,惠及全体学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。我校为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,基于学科指南编撰,引导教师努力挖掘基础课程的体育元素,发挥体育特色的内在功能,形成了体育素养与基础学科教学渗透的机制(见下表)。
我校积极探索体育与文化学科的融合,从体育与科学、体育与人文两个维度,努力挖掘体育与文化学科的契合点。目前,我校已经完成五本体育文化校本教材,包括《光环背后——体育文学作品选读》《国际体育赛事——英语阅读》《地理环境与体育运动》《奥运史》以及《体育与科学》。《地理环境与体育运动》《奥运史》《体育与科学》在高一、高二年级开设微型课,覆盖文化类班级学生。《光环背后——体育文学作品选读》《国际体育赛事——英语阅读》则是通过语文、英语的学科拓展课覆盖全年级学生。
为帮助学生在综合课程中体验体育文化,我校搭建体育艺术、体育欣赏、赛事服务、艺术体育等平台。推动学生通过绘画、舞蹈、摄影、演讲、黑板报、手抄报、微电影等方式表现运动美;组织学生近距离观赏体育比赛,并与金山体育中心合作,参与体育中心的赛事服务;鼓励艺术体育项目发展,努力将健身与审美相结合。我校除鼓励各班自主开展体育活动外,还引导班级发展搏击操、球操、圈操、绳操、太极拳等项目,为学生多元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平台,将体育、科技、艺术同班级建设相结合,丰富学生的体验。我校还依托已建成的创新实验室模拟法庭体验馆,把体育特色课程与法治教育相结合,依托创新实验室,以体育规则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。
[1]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.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(2017年版)[M].北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2018.